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漂鳥,回農青年 / 馬文權


       在李沿儒教授帶的隊伍裡,就有一位看起來比較「高齡」的學生,38歲的馬文權,人稱小馬哥,其實是三芝「最年輕」的農夫,每回李沿儒帶著學生出隊,他幾乎都跟著來見習。

       漂鳥計劃是源自19世紀末,德國青年發起學習候鳥精神,在漫遊於自然中學習生活的真理,在自然中歷練生活的能力,創造屬於青年的新文化。農委會的主要目的是有別於過去的農業輔導只針對從事農業本業的年輕人,希望擴大範圍,讓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年輕人共同參與,鼓勵青年回農。 


       幾年前全臺受景氣影響,尤其電子產業大量往中國移入發展,馬文權的兄弟姊妹面臨失業,家裡的老爸爸依舊務農為生,因為勞務工作,模樣看起來年老許多;實在不忍讓他再為家事煩憂,馬文權在台北捷運局下班與休假時間回三芝幫忙種菜。成為留鳥農夫,在都市工作與鄉間務農往返。

       馬文權參與2007年漂鳥計畫中的農業體驗營學員,也是在外工作的農家子弟,成為「回農青年」真實範例。透到漂鳥營課程學習,一心想要對現有的慣行農法加以改變,目標以全有機的方式栽種。有機蔬菜提升農產價值,溫室栽培可以減少人力的照顧成本外,也杜絕了病蟲害發生的機會。加上旅外工作過接觸過許多資訊和新的想法,知道產品行銷,運用網際網路平台傳播的重要。

逆風中不斷飛翔,只為建造從家出發的有機溫室

       談到起初,還是有那麼多辛酸的過程,一開始是希望改變父親傳統務農的方式也讓姐妹們可以倚賴家鄉的農地維生,向上提升,種植、販賣更精緻化的有機蔬菜。傳統農田要轉型成有機農田開始便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最難克服的不外乎是說服馬爸爸支持。一輩子辛勤務農的馬爸爸不理解為什麼不能用舊式的方式種植,卻要花錢搭設施,買比較貴的肥料,成本的付出真的能得到回收的質疑。改變長輩根深蒂固想法的馬文權,帶著爸爸親自去看別人的有機農田,好不容易才讓父親點頭改變。

       接著所面對的就是轉型的技術、資金、環境等問題,三芝迎風面,選擇在溫室中種菜,但因此少了害蟲天敵--鳥,所以要種些害蟲不愛的植物驅蟲、替代農藥。馬文權說:「務農經濟要提升,靠的大概就是我們這一輩年輕的農夫,有機栽種絕對是趨勢。」堅持自己的信念,朝向有機邁進,經過好幾次的挫敗,不斷嘗試,相關課程的學習和請教,像李沿儒教授帶著學生體驗務農這樣的機會,馬文權都認為是一種機會教育和切磋。

       懂得行銷的馬文權收成時利用宅急便的方式配送給客戶,食材當日送到保證新鮮可口。利用假日農會舉辦的在地活動機會,讓觀光客直接到農場裡參觀,不只是讓顧客眼見為憑有機農場的嚴格把關可以安心食用,推動有機飲食打響知名度,閒暇之時還必須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替自己行銷,透過文字的描述與圖片的搭配宣傳。但平時仍在上班的馬文權,還要併進的處理這農務之事,不但是要擁有堅定的意志,更是因為他有著一顆愛家、念家的心,才能持續與農業發展瓶頸奮鬥。

       出於孝順,和友愛手足的心,一個以家為出發而成的有機農場,是這樣的美意讓這裡栽種的蔬菜更鮮甜美好,因為有這樣一顆柔軟的心的馬文權絕對也能夠這般照料他的菜園。而這份細膩在嚐過馬文全的菜的顧客都感受得到,果真天公疼孝子,讓這件業外收穫辛苦也值得。

本文刊載於「甘樂誌《第21期 甘樂誌-單位的計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