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巷三峽的風景】百年如一難忘的油香-劉順興正油行




      傳統手作煉油,拒絕黑心油品 碾碎後的茶籽必須再經過150度的高溫翻炒, 1斤的製油原料最多只能榨出400兩的油品。 堅持古法煉油,0添加物的優質油品=∞健康。

食安=民安
       吃飽且吃得安全正是民生的基礎,但近幾年臺灣發生了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事件,不肖食品業者使用未經核准添加物或販售過期食品牟利,甚至波及常見民生必需品,民眾健康可能隱然受損、影響全體民眾對臺灣食品安全的信賴度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因此有機產品、無添加、自然提煉、手工製作,這些也就成了大家搜尋的關鍵字。




      
       落座在三峽文化路鬧街上,劉順興正油行創立於日據時代至今已逾百年,早晨六、七點,濃郁的油香已漫滿整個街頭巷尾,對在地人來說,這股香氣就像準時的鬧鐘,卻不是刺耳的鈴聲,而是竄入鼻尖的飄香,油行裡忙碌的聲音,停不下的工作此起彼落。十月,茶樹籽收成的季節直到農曆年前是油行最忙碌的時候。從八十幾歲的阿嬤到仍在就讀高中、大學的孫子,一口子做工,連親戚好友都前來幫忙,但儘管是這樣,門口絡繹不絕的人客依然讓劉大哥的油品供不應求,老闆與老闆娘沒有一刻是閒著的。

       目前由第四代傳人世代繼承在其世代胼手努力致力於傳統油品下,對於做油的執著與情感也是根深蒂固、無可厚非,秉持著用心始終堅持高品質一貫的精神,就是這樣的理念,所製作的苦茶油、黑麻油、芝麻油、花生油等,一律嚴選油脂含量豐富、酸鹼值適中的上選原料,經過選、驗、篩、洗、煮、煎等工序,待焙炒後再壓榨取得第一道濃醇的好油。才能在眾多店中,始終保持老店的地位。


世代傳承的健康油品專門店


       聽第三代的奶奶口述,沒有進口油或大豆油、花生油前,幾乎家家戶戶都吃茶油,但製作茶油的產季其實就那幾個月,從前榨油的技術多是替農場代工,當農場收成時就會請一班師傅上山去煉油,奶奶的阿公就是當時的煉油師傅。不煉油的平時日子便在三峽街上開雜貨小鋪子生活,從前的柑仔店順應著民生生活和季節天氣,除了乾糧雜貨,攤子前也賣一點菜葉、豆腐,天熱就涼飲剉冰跟著賣,天冷了換上燒茶小零嘴。後來有些民婦會把家裡多儲備的花生、芝麻等榨成油品,預備在非苦茶油的產季還有備用油可以使用,而有了劉順興正油行。



       第四代油行老闆娘從彰化嫁到三峽,年輕時在臺北學習美髮認識劉大哥,有點開玩笑的揶揄說是被劉大哥拐騙了,結婚前並不知道婆家從事著那麼辛苦的傳統產業。從什麼都不會,跟著婆婆身邊打雜開始,挑挑食材、搬搬東西、打零錢、算帳收錢,整個煉油過程按部就班的學,毫不馬虎,後來老人家年事高了,她與劉大哥才將店務全部扛起。本來還有一位劉大哥的兄弟,但每個人志業不同,現在就剩他們一家子共同分擔著做,小孩從小就在油行裡竄著,耳濡目染大多懂一點,下課閒餘的時間都會幫忙。



       週六的傍晚,油行才剛閒下一刻,奶奶和老闆娘坐在門前的竹編椅上喘口大氣卻不見劉大哥的身影,老闆娘說:「又到工廠去備明早上工的料了!」是那種南部人家的豪邁直爽,豆大汗珠仍在額頭來不及拂去,雖然說口氣聽起來有些疲憊的無奈,但其實是無從抱怨的甘願。如果你問他們為何如此執著的做著辛苦的活兒?也不會得到多麼熱血理想的答案。而是踏實的說:「因為生活!」那樣簡單明確,也因為這樣踏實的性格,老實誠信的維持百年油行的良品,沒有偷吃步也不會貪小便宜,唯有製作連自己都吃得心安的油品。


相關資訊

電話 :+886 2-2671-1648
地址 :三峽區文化路78號


本文刊載於「甘樂誌《第21期 甘樂誌--單位的計量》


全臺誠品書店、金石堂、三民書局、甘樂文創均售
線上購買:Pinkoi博客來、讀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